西昌民族幼專:以“有形有效有感”三維路徑?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西昌民族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以“有形載體筑基、有效協同聚力、有感浸潤鑄魂”的立體化路徑,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民族地區(qū)高校育人范式,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教育力量。
以有形載體筑牢根基,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思想基礎。聚焦涼山民族地區(qū)教育發(fā)展與鄉(xiāng)村振興人才需求,構建“四得一有”(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有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體系,打造民族小學教育、民族藝體教育等4個專業(yè)群,累計培養(yǎng)15個民族7400余名畢業(yè)生,成為涼山及周邊民族地區(qū)基礎教育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基地。實施黨建“領航”、意識形態(tài)“鑄魂”等“十大工程”,開展思想政治建設“十大主題”活動,以《立足五個聚焦‘小路徑’,做好民族團結‘大文章’》案例榮獲全國高職院校思政工作創(chuàng)新示范案例,將中華民族認同感培育融入人才培養(yǎng)全流程。通過專業(yè)建設與黨建思政載體的有形化設計,讓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有抓手、可感知。
以有效協同構建體系,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行動合力。構建四川省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共同體、涼山州“思政+心育+體育+美育”4大教育共同體,形成全學段貫通的“五育并舉”培養(yǎng)體系。匯編《2025年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冊》并錄入云平臺,實現全州師資資源共享;與中央民族大學、中國美術學院等共建10余個美育實踐基地,聯合北師大、州體育協會等組建體育教育共同體,形成“教師發(fā)展—協同創(chuàng)新—示范課孵化—實踐教學”4項聯動機制。開發(fā)《“紅色涼山”大思政課教學設計》等校本教材,打造思政實踐音樂劇《星火頌》,被四川省教育廳、省電視臺等媒體專題報道。通過共同體建設與資源整合,推動民族團結教育從單一主體向多元協同轉變,實現育人效能最大化。
以有感浸潤厚植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情感根基。構建“黨委領導—統戰(zhàn)協調—部門協同—師生參與”的民族大團結工作格局,落實“五納入”機制(納入黨委議事、黨建工作、年度計劃、干部教師培訓、綜合考評)。打造“通識課程—思政課程—實踐教學”三位一體教育體系:在公共課融入民族理論,思政課依托“彝海結盟”等紅色資源開展“一月一講堂”;推行“行走的思政課”,組織師生赴彝海結盟紀念館等紅色基地研學,下沉鄉(xiāng)村開展志愿實踐;開展“十愛”“五美”教育與文化藝術節(jié),開發(fā)《涼山紅色故事》等校本教材,建設校級精品課《紅色涼山》。搭建“開放西柚”等網絡文化專欄,思政作品《我要當“網紅”》等獲教育部“領航計劃”國家級獎項,2024年被評為全國大學生網絡文化節(jié)優(yōu)秀推廣作品。通過文化浸潤與情感共鳴,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入腦入心、見行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