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堅持“四個結合”鑄牢青年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近年來,山東青年政治學院立足學校特色,常態(tài)化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思想教育、課堂教學、實踐育人、文化建設相結合,融入學校育人全過程。
一、堅持與思想教育相結合,營造濃厚氛圍
一是夯實理論基礎。學校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開展專題學習,創(chuàng)新學習形式,邀請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結合教學、科研工作實際作專題輔導,及時跟進學,聯(lián)系實際學。邀請有關專家到校面向學校統(tǒng)戰(zhàn)工作干部、黨務工作專業(yè)學生舉辦系列專題講座,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入腦入心。二是創(chuàng)新教育形式。創(chuàng)作舞蹈詩劇《黃河奔流》,以“黃河文明與民族精神”為敘事軸線,生動展現(xiàn)沿黃九省區(qū)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間文化交融與心靈契合的生動實踐。該劇先后在國家大劇院、中國人民大學上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多家媒體關注,并入選國家大劇院第十七屆“春華秋實”藝術院校舞臺藝術精品展演劇目、2024年度山東省文聯(lián)文藝創(chuàng)作扶持資助項目。三是推動交流融合。學校成功獲批“山東省華文教育基地”,廣泛動員各方力量參與華文教育事業(yè),積極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作出貢獻。
二、堅持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用好主要渠道
一是用好課堂主渠道。專門組建課題組,開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程,抓好課程設計、師資培訓、教學方法等關鍵環(huán)節(jié)。授課教師以扎實理論和生動案例講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歷史背景以及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觀念。二是開展實踐教學。舉辦“學好概論金教材,青春托舉中國夢”大學生演講比賽等多項活動,提升課程教育教學實效,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熔鑄為青年政治人才的鮮亮底色。三是支持課程建設。學校積極支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課程建設,立項1門校級“金課”、1個校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程負責人參加山東省第四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培訓班,作為高校授課教師代表發(fā)言。
三、堅持與實踐育人相結合,提升實干本領
一是持續(xù)送教入疆。將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嵌入師資培訓內容,激發(fā)教師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作為山東省首批語言文字推廣基地,先后四次選派優(yōu)秀師生對口支援喀什地區(qū),開展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提升工作。二是做好對口支援。持續(xù)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2025年學校參加山東省對口支援喀什4縣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提升活動,對口疏勒縣、英吉沙縣開展語言推廣工作。三是廣泛開展實踐。學校廣大青年學生積極響應學校黨委號召,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工作主線,圍繞理論宣講、社會調研和志愿服務等主題,通過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助力民族團結。學校二十余年不間斷,選派優(yōu)秀志愿者赴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累計開展志愿服務活動60余次,參與人次5500余人次,用實際行動為民族團結凝聚力量。學校優(yōu)秀畢業(yè)生獲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民族團結一家親”和民族團結聯(lián)誼活動先進個人。
四、堅持與文化建設相結合,增強文化浸潤
一是講好團結進步大課。學校突出青年政治特色,強化校園文化建設,加大鑄牢教育宣傳力度,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組織開展“開學第一課”“民族復興進程中的齊魯擔當”主題思政大課、中華傳統(tǒng)文化藝術節(jié)、“傳承紅色文化,賡續(xù)紅色血脈”紅色故事講述大賽、“魯喀專項”志愿支教活動分享會等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二是展現(xiàn)民族團結故事。在學校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升旗儀式上,56位同學身著56個民族特色服裝,表演舞蹈《禮贊祖國,舞動山青》,生動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溫馨場面。少數(shù)民族學生演講詮釋了各族人民對“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深刻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