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登錄教師人才網!請 登錄免費注冊
總站

博士進中學:引得來如何用得好

日期:2021-12-22 瀏覽

■聚焦“博士進中學”

又到一年校招時,教師崗位競爭激烈持續(xù)引發(fā)關注。近日,“中學教師面試一半是博士”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博士紛紛競職中小學,現象背后反映出什么教育變化?學校又該如何應變呢?

第一,博士“從教熱”背后反映出教育就業(yè)市場供需關系的變化。

觀察和梳理近年來博士到中小學從教的相關報道,可以發(fā)現其去向有一些共同特征:以中學為主,以名校為主,以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名校為主。而且,人們對此類事件的觀念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2012年,中科院某博士畢業(yè)生放棄科研選擇中學教書,其導師發(fā)長文痛心人才浪費,引發(fā)很多人共鳴;而如今,更多人對博士畢業(yè)生到中學教書表示理解,認為這是“用腳投票”的結果,且會引發(fā)提高基礎教育質量的“鲇魚效應”。

這與近年來我國教育就業(yè)市場供需關系的變化有關。一方面,是需求側的變化。隨著時代發(fā)展,人民群眾對高質量基礎教育的需求不斷增長。長久以來,我國基礎教育實踐中更多是采取一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模式,這是適應工業(yè)時代的產物。在這種教育模式下,教師的教育理念容易形成惰性,難以跳出應試教育的框框。但近年來教育改革走向深水區(qū),尤其是在數字時代的背景下,學生和家長的教育需求更加多元,更加要求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從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出發(fā)設計課程,增強互動。

這種轉變對教師的要求大大提高,教師不僅是課程任務的執(zhí)行者,還要成為課程的開發(fā)者,讓學生有更多選擇的可能。而且,隨著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推進,更加強調構建“五育并舉”的教育體系。但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育如何更加自然地融入到各級各類教育中去,而不是依舊通過考試的方式去爭奪學生和家長的時間與精力投入,產生新的“唯分數”傾向,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壓力,考驗著學校的辦學智慧,并對師資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是供給側的變化。當前我國已經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這意味著擁有大學學歷的群體規(guī)模更加龐大,就業(yè)競爭日趨激烈。在博士畢業(yè)生群體中,首選還是在高校任教,希望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做出一番成就來。但是,近年來高校任教的門檻普遍水漲船高:“雙一流”高校基本都要從博士后做起,三年一個聘期,兩個聘期內不能獲得長聘崗位很可能就要“非升即走”;即便是選擇應用型大學或者高職院校獲得長聘甚至編制的可能性較大,但也要憑過硬的綜合條件過關斬將才有勝算——名校學歷、論文發(fā)表、競賽獲獎等等。

供給側所提供的人才越來越多,需求方自然就會提高條件進行篩選,行動者也自然會根據自身條件和目標“用腳投票”。尤其是把高?;蚩蒲袉挝蛔鳛榫蜆I(yè)首選的博士畢業(yè)生群體,其就業(yè)偏好更多是教學和科研,自然就會將有名望、條件好的中學納入求職目標。比如中心城市的知名中學往往能夠提供一流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尤其是解決戶口、編制,以及大概率保障子女在任職學校接受教育。這些條件和入職高校的競爭激烈、流動性大的狀況相比,不但具有很現實的吸引力,而且越來越多的博士畢業(yè)生認為基礎教育領域同樣也能為其提供施展才華、實現教育理想的平臺。

第二,學校如何引好、用好基礎教育的高級人才?

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zhàn)略,全方位培養(yǎng)、引進、用好人才,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chuàng)新高地。

對于基礎教育而言,如何利用好當前和未來的“人才紅利”,引好、用好包括博士在內的高級人才,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fā)展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應因地因校制宜,篩選出真正熱愛和適合基礎教育的高級人才。對于博士畢業(yè)生紛紛競職中小學要有清醒的認識,尤其要警惕出現新的“唯學歷”傾向:一些學校只是為了顯示自己師資隊伍的學歷高、名校畢業(yè)生比例高而選才,而非看重競職者是否具備更好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一些博士選擇中心城市的中學競職,更多只是為了進入體制、圖安穩(wěn),而并非真正熱愛教育事業(yè)并積極奉獻。經過幾年工作歷練后,教學評價不如碩士甚至本科生的也大有人在。

有條件的學校在引才方面應有理性認識:一方面,應該根據自身實際需要引才,而不是盲目跟風,為了炫耀和攀比而設置高學歷門檻。因為這會給作為中小學師資更重要的主體——碩士和本科生,尤其是師范生帶來很大的傷害。就業(yè)市場的風向標改變會引發(fā)投機:更多人為了應對競爭都紛紛去提升學歷,而不注重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最后學校招來很多都是高學歷卻不會教書的老師。最后真正傷害的是基礎教育的質量和學生的未來。

因此,學校在引進人才時,可根據崗位需求,設置少量比例的博士崗位,更多崗位還是應面向本科和碩士尤其是師范生;選拔標準也應該更加注重教育教學能力。這樣才不至于最后選拔出來的都是清一色的博士或名校畢業(yè)生,既能保證教師職業(yè)對高級人才的吸引力,又能保持良好的行業(yè)生態(tài)。

其次,應發(fā)揮博士優(yōu)勢,用好人才,提升校本教研水平,在“雙減”背景下為基礎教育提質增效。如今,不少高中不但開設了大量成體系的選修課程,還開設了大學先修課,以更好銜接大學課程。這對校本教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招聘進來的博士顯然更應在這方面發(fā)揮研究優(yōu)勢。尤其是在“雙減”背景下,這個群體不但應該成為各學科教研的骨干力量,還應推動和引領學校整體課程體系的改革和進步。

在“雙減”之前,校外教培機構為什么能在教育市場的夾縫中生存并不斷壯大發(fā)展?其背后都有一支強大的研發(fā)團隊,既負責課程開發(fā),也負責市場調研。當然,教培機構的研發(fā)更多都在“唯分數”上費盡心思,為了逐利目的而跑偏了方向。但給學校教育的啟示是,在新時代背景下,無論是教育教學還是學校管理,主要依靠經驗是遠遠不夠的,有條件的學校應該建立高水平的校本教研團隊。中學教研的應用性很強,比如,研究未來我國教育樣態(tài)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什么樣的教師更受歡迎,哪些類型的課程更受歡迎,學生的興趣、學習方式發(fā)生了什么變化。這些區(qū)別于大學中更看重論文發(fā)表的教育科研,恰恰又是中學迫切需要并具有優(yōu)勢的,有科研訓練基礎且又在教育教學一線的博士顯然更應該人盡其才。

總而言之,越來越多的博士競職中小學,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作為學校,既要保持清醒,防止加劇教育內卷、破壞教育均衡,又要樂觀其成,并善于用好“人才紅利”,為基礎教育帶來積極變化,推動教育變革持續(xù)改進。

(作者系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

作者:陳先哲

《中國教育報》2021年12月22日第5版 版名:校長周刊